
▲上图:野马、麋鹿、赛加羚羊,中国三项“重引入拯救物种”。©郭耕 摄影 | 海潮天下(Marine Biodiversity)
说起野马,北美和澳洲都有一些关于这些动物的不实之词、虚假消息,凭什么这样说?因为那都是一些野化的家马,而非真正野马。真正的野马叫做普氏野马,或亚洲野马、蒙古野马、新疆野马、准格尔野马,一听这名字,便知其分布地何在了,原产中亚草原,具体说是在我国新疆、甘肃、内蒙和外蒙古。
普氏野马是1878年,俄国军官尼古拉普尔热瓦尔斯基,于中国新疆准格尔卡拉麦里一带首次获得标本(这次所获得的九匹野马的标本便成为该物种的模式标本),然后定名,被学界沿用至今。普氏野马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野生马种,具有6000万年的进化史,可谓“活化石”。
1890年,德国探险家格里格尔从我国捕捉到52匹普氏野马幼驹,运回德国,其中12匹繁衍,如今全球圈养的数千匹野马,都是这12匹的后代。
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,普氏野马在20世纪中叶野外灭绝,全球仅存少量个体被欧美的动物园圈养,之后实施了“重引入拯救”,以下是被拯救回归中国的主要历程:
1、野外灭绝与海外保护
1960年代起,欧美动物园启动人工繁殖计划,避免了该物种的完全灭绝。至1980年代,全球圈养数量约500匹。
2、重返中国故乡
1985年,中国启动普氏野马回归项目,从英国、德国、美国等引入18匹圈养个体,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建立“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”。
1986年,首批普氏野马运抵中国,开始适应性饲养和繁殖。这时,我恰在北京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工作,这里作为国外引入动物的临时检疫场所,我首次接触野马。记得来接野马的单位,是新疆吉木萨尔野马中心,来了一位精于驭马的维族老人,随身还带来几大口袋的馕,竟然是他和野马共享的食物。好像同来的还有两位干部,一位袁洪、一位李宏,都是男的。
3、人工繁殖与野化训练
1990年代:新疆繁殖中心成功实现人工繁育,种群数量逐步增加。
2001年:中国首次实施普氏野马野外放归试验,在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释放27匹野马,开启野化进程。
2003年:首批放归野马在野外自然繁殖成功,标志着野化初步成功。
▲上图:普氏野马。©郭耕 摄影 | 海潮天下(Marine Biodiversity)
4、野外种群的恢复
2010年至今:新疆吉木萨尔、甘肃武威等地多次放归普氏野马,野外种群数量稳步增长。
到2025年,新疆卡拉麦里保护区野外种群超过500匹;实施放归16次,累计放归110匹。
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也建立了野化种群。野马数量超过160匹,其中30匹完全适应野外环境。
宁夏贺兰山,放归6匹,还计划再放归18匹。
内蒙大青山,2021年9月至10月从新疆野马中心放归两批共12匹,到2024年已自然繁殖17匹,未来三年种群数将扩充到20-30匹。
2025年年初:中国普氏野马总数(圈养+野外)已突破800匹(蒙古约500匹、俄罗斯约100匹),占全球总数(全球2000多匹)的三分之一以上,成为全球最大的普氏野马种群国和最重要的保护国家之一。
普氏野马的回归,被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里程碑,是中国乃至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典范,体现了国际合作与本土实践的结合。未来,扩大栖息地范围和增强遗传管理将是关键目标。
说到马,大家都很熟悉,甭管大小高低,都叫家马,家马祖先是欧洲野马,最后于1876年在乌克兰灭绝,从此家马再无野生祖先。好在留下了骨血,马驯化的成功(在基辅开始的),更取决于马这种动物自身的特殊性,马的食物是草,与人无争,随遇而安;繁殖、配种、选育都不太难。
▲上图:一匹家马。感觉一下、找不同。©Linda Wong 摄于某马术俱乐部 | 海潮天下(Marine Biodiversity)
马的高雅的气质禀赋和强劲的奔跑能力,亲和而不失个性,温驯中蕴涵着刚烈,特别是“马力”对人类外力的强化和弥补,改写了人类自己的时空概念,突破了自身行动的界限,终于使马和人结盟了,人马的结合,堪称“天作之合”。是动物驯化史上的一个奇迹,要不然,为什么我们的驯化的“驯”字怎么都是马字旁呢。法国博物学家布丰说:“人类对马的驯服,不愧是最高贵的征服。”
▲上图:普氏野马。©郭耕 摄影 | 海潮天下(Marine Biodiversity)
驯化的家马,全球有300个品种。如今,全球家马,大到比利时拉曳马,小到广西果下马,千变万化,但万变不离其宗,它们都起源于现已绝种的欧洲野马(分布在欧亚大陆)。
欧洲野马和各种家马的遗传基因相同,染色体数均为32对。而唯一幸存下来的野马就是咱说的普氏野马,其染色体数为33对,从未被家化。普氏野马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真正野生马种,其外观保留了原始马类的典型特征,与家马有明显区别,关键外观特征如下:
1. 体型与体格
体型较小:肩高约 1.2~1.4米,体长 2~2.5米,体重 250~350公斤,比大多数家马更粗壮结实。
四肢短而强健:适应荒漠草原环境,奔跑和耐力较强。
头部较大:额头宽平,吻部较短,整体显得更原始。
2. 毛色与斑纹
基本毛色:沙黄色、棕褐色或灰褐色,腹部和吻部颜色较浅(乳白或浅黄)。
原始条纹(关键特征):
腿部的斑马状条纹:前肢和后肢膝关节以下常有 深色横纹(类似斑马,但较模糊)。
▲上图:一头斑马。摄影:潘姝河,摄于津巴布韦
背部深色脊线:沿脊柱有一条明显的 深色条纹(类似驴或某些原始马种)。
冬季毛色:毛发变长且颜色更深,呈灰棕色,适应寒冷气候。
3. 鬃毛与尾毛
鬃毛短而直立:无额发(刘海),鬃毛像刷子一样竖立,且颜色较深(黑色或深褐色)。
尾毛较短且蓬松:基部毛发浓密,尾梢毛发较短,不像家马那样长而飘逸。
▲上图:麋鹿特征之一,脸似马非马。笔者:可不要指鹿为马啊。©郭耕 摄影 | 海潮天下(Marine Biodiversity)
4. 其他特征
耳朵较短:比家马的耳朵略短,耳尖较圆。
眼睛位置较高:视野更广,利于野外警戒。
蹄部宽大:适应硬质草原和荒漠地形,比家马更耐磨。
普氏野马的外观保留了更多原始马类的特征,如 直立短鬃、腿部条纹、深色脊线 等,这些特征帮助它们在野外生存。相比之下,家马经过人类长期选育,外形更加多样化,且失去了许多野生适应性特征。
如今人类进入汽车时代,马早已成了活的自然文化遗产,野马则是大自然本来面目呈现的生物多样性弥足珍贵野性遗存……令人欣慰的是,作为普氏野马模式种产地和主要原产地,卡拉麦里国家公园,将成为中国下一批44个国家公园(第一批5个已经于2021年10月正式推出)之一,横空出世,野马保护一片光明。
▲上图:普氏野马。©郭耕 摄影 | 海潮天下(Marine Biodiversity)
来源:海潮天下
淘配网-配资论坛网-低息配资开户-炒股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